机电院:筑牢“爱、懂、会”劳动教育体系,夯实人才培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0-04-30

长期以来,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始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针对地打造普适性与特色性兼顾的劳动教育模式。学院在系统文化知识教育之外长期开展“工程训练”劳动课程,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进行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养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和探索,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课程已形成了“爱、懂、会”的劳动教育体系,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典型范例。

  

“爱”劳动:挥汗如雨,凝成宝贵经历

对于每位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学子来说,“工程训练”是系统的专业学习之外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更是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通过工程训练课程,同学们对实践劳动有了更积极的情感,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了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一道优秀的焊缝,可能是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钢片试焊的结果;一把属于自己的锤子,或许是每天数小时的专注与用心。

车工,是工程训练的一项内容,主要工作在于利用车床对工件进行精细地切削、钻孔等操作。“其他工种对零件尺寸精度要求往往只需要精确到0.1毫米;但到了车工环节,精确度是0.01毫米,甚至是0.001毫米。”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顾文轩同学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在他看来,车床上的工作,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脑力。也只有自己上手、多做尝试和练习这一个办法,才能稍稍掌握其中的基础。“我们学习操作的是普通车床,一切的操作都是手工控制,要想做出精美的工艺,非有娴熟的技术和缜密的安排难以达到要求。拿到一个需要加工零件的零件图时,不仅要对工件的加工流程精心安排,还必须在处理时两手、大脑、身体各个部位全身心地协调配合起来,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车工中注意事项相当繁杂,更需要你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在埋头苦干的同时,运用一定的技巧。”

除了车工之外,钳工、铸工、焊工、铣工、磨工等工种也都需要参加工程训练的同学们逐一操作。每个工种都有其专属的技术要求,也有相应的课程目标。原先觉得工程训练课程苦、脏、累的同学,在实际上手操作之后,往往会因为劳动带来的新鲜感与满足感忽略环境的艰苦与身体的疲惫。

“我体验的第一个工种是钳工,要在钳工台上用虎钳夹持工件操作,劳动任务是磨一把锤子。”2018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何丽芬同学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钳工的第一步是锯一小段圆钢,锯好圆钢后便是用锉刀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重复同一个动作,站的腿酸、挫的手酸,自己动手才知道一个工件的完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尤其是手工操作。记得当时还是炎热的夏天,我们穿着长袖长裤的工训服,作业过程汗如雨下,但我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三天半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勉勉强强交上了自己亲手打磨的不算好看的锤子。工程训练课程的确令人身心疲惫,但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拥有劳动成果的满足与喜悦,这才是我大学生活中宝贵的经历。”

  

“懂”劳动:千锤百凿,锤炼劳动价值观

工程训练课程带给每位学子的,不仅仅是劳动果实的收获,也不仅仅是体力与脑力的锻炼,更会带给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对自身奋斗人生的思考。

2018级工业设计专业尤超同学说:“铸工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钳工让我体会到了坚持的意义,而焊工让我知道做事要精细。尤其让我感触深刻的还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发展生产力。同样的工件,钳工需要用锉刀磨一下午,而铣工5分钟就能完成,精度还更高。”

谈及参加工程训练的收获,“劳动安全”、“劳动实践”、“工匠精神”是大家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胡鑫鑫同学说:可以说在金工实习的每个阶段,老师都反复强调劳动安全,第一次进入学校的工厂实践基地接受劳动教育时,老师就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讲述安全操作。后来进入每一个车间,车间负责老师也都会不厌其烦地再讲述一遍。“劳动安全”这四个字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脑海中了。2018级工业设计专业鲁敏同学表示:工程训练是一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劳动实践,譬如如何切45°倒角,它不仅仅是图纸上的标注,而成为了一种可实际操作的方法。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知识最后还是要回归劳动实践中,而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此外,通过工程训练,我们也进一步形成了吃苦耐劳、认真仔细、坚持不懈的优秀品格。我们憧憬的“工匠精神”,它原来是磨出来的。


“会”劳动:由浅入深,打造劳育创新模式

据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庄曙东主任介绍,工程训练中心是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训练教学平台,旨在充分贯彻“知行合一”理念,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工程训练实习,工程训练中心的基础训练具有普适性,旨在通过简单的操作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熟悉课堂上讲授的机器设备;学科训练结合各专业的特色与要求开展相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综合训练主要面向理论知识储备丰富的高年级学生,通过设置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反复训练和实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训练主要以参加学科竞赛为目标,结合各学科竞赛的比赛要求,通过反复实践创新,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团队会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符合各专业特色的训练计划。每个阶段的训练都有老师讲授、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运用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学院在对劳动教育新模式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构建核心创新训练比赛指导团队群建设,开展“政、学、产、研”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打造双创成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多工种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形成了以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永冠杯全国铸造大赛等比赛内容的核心创新训练比赛指导团队群,获得了多项全国大赛奖项。多次在各类教学评估中以优秀成绩通过专家的评价。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后,学院高度重视,工训中心教师团队随即开展了在大学生教学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讨论,并初步制定了“1+5”劳动教育方案,标准为1个学分、20个学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贴近生活的劳动技能。“1+5”模式即“一个项目,五个模块”。“一个项目”是指学生必须在制作收音机和学习先进的3D打印技术两项任务中完成一项,教师团队切实围绕不同专业,从“机”、“电”两大主题切入,有效帮助学生控制机械和电路,实现机电合一。“五个模块”分别是:响应国家机器人政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自行相互组队制作机器人,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制定一条适应性生产流水线;选择一项关于机械创新的项目并完成;根据测试来进行劳动教育,对机床结构进行拆分,以了解工人日常如何使用和维修相关机件;在车间完成劳动相关任务(张潇潇  王嘉晖  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