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人文精神 扬河海之魂

发布时间:2014-05-31

20143月至4月,由共青团河海大学委员会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河海大学学生会承办的“新人文讲堂”系列讲座在勤学楼5212定期举行。

“新人文讲堂”之“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理念新。不同于以往讲座的是,本次系列讲座完全秉持“为愿意听讲座的人办讲座”的理念,不追求会场人数带来的效果,搭建了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平台,既没有强制要求出席的情况,也没有以公益时间等吸引同学的举措,任何人都凭自愿原则参与。如此一来,虽然听众人数有所减少,但会场效果不减反增。

其次,是讲座的题材新。本次系列讲座中,先后登上讲台的几位老师,不论年龄与性别,都能将讲座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中还不乏一些流行元素,如陈继红老师的“金庸、流行歌曲与青年人的爱情观”就将武侠、流行音乐和恋爱这三样在大学生中风靡的事物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自然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讲座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还有,就是讲座的形式新。本次“新人文讲座”,打破了传统讲座“你讲我听”的模式,在老师的讲解基础之上,充分重视了师生交流环节,这不仅有助于活跃现场氛围,更对引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让老师的提出的思想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也能让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过程。因此,在第五场讲座——吴静老师的“大学何为”后,一位同学激动地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课堂——同学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思想,让它们在课堂上擦出火花,在交锋与碰撞中得到升华!”

最为重要的是,“新人文讲堂”的“新”体现在,它给我们以工科见长的大学,注入了新鲜的人文血液。在一场讲座中,一位同学提出,我们的大学教育,正一步步地沦为专科教育。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当下,很多同学关注的往往只是考试成绩与就业,却对精神世界的提升不甚重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摆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这样的学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大学之“大”就在于它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的塑造,而若大学却戴上专科教育的帽子,我们永远也走不出“钱学森之问”的尴尬。而本次的“新人文讲座”,真正做到了将人文精神带到同学中,让人文教育深入人心,揭开了大学精神建设的新篇章!

此外,本次“新人文讲堂”,向我们展示了很多新气象。纵观几场讲座,虽然有时听众并没有以往讲座那么多,但是,我们没有见到低头玩手机,或是呼呼大睡的情况,也没有见到台下同学不听讲座相互聊天的现象,见到的只是同学们专注于讲座的神情,甚至还有身着警服的保安也聚精会神于老师的精彩讲解。讲座过程中,同学与老师的积极互动更是十分热烈,同学们纷纷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大学现状、青春和学习生活最真实的看法,并提出很多现实中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深刻的想法,而老师妙语连珠的解答更是赢得掌声连连……

正是这些“新”,铸就了一场场不一样的新人文讲堂。也正是这一场场新人文讲堂,给我们的大学精神带了新的希望,让我们的河海之魂绽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