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子崔思瞻——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发布时间:2022-06-07

崔思瞻,女,中共党员,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河海大学2018级“1442工程”学员,学业绩点4.94,专业排名第一,已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曾任校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主席团成员、社保土管社会学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和2018级社会学1班学习委员。获国家奖学金、严恺奖学金等12项奖学金,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河海大学“海韵风华”大学生年度人物等20余项荣誉称号,其中连续三年获评河海大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共青团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国家级创训,作为负责人完成的作品获第十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二等奖。

以小见大,践行在野之学

除了理论学习外,实践学习也是大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崔思瞻和同学们一起就在浙江农村做了人居环境预调研,开学后,她和队员们在陈涛教授的指导下报名参加了“金点子”项目创意大赛。随后,她和队员们继续查找文献、搜集资料,反复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逐步完善项目,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成功立项为国家级创训项目。以创训为基础,她还选择参加难度更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无论是“互联网+”竞赛,还是“挑战杯”竞赛,崔思瞻和队员们秉持着“一群人共同做一件有价值的事”的热忱,以持续不断的信心和好奇心,不断探索着未来,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而这也让她更加认同自己的专业,坚定自己的步伐。

走出课堂,注重知识落实

从大二的暑假开始,她和团队成员有计划地走访江苏省沿江八市的行政单位、企业、科研单位和民间组织近40家,整理了4万多字的访谈记录,为实践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三这一年,正逢两年一次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过前两年的理论储备与学习,她带着“走出课堂,注重知识落实”的信念,憧憬着让实践之花绽放。

经过沉淀,她和团队成员一起报名参加了第十七届“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校内选拔赛。从选拔赛时的200多支团队到最终的8支团队,层层筛选,历时将近一年,十分考验人的意志。这一年,崔思瞻常常7点不到就起床,一边思索着修改作品书,一边踏上去图书馆的路,定稿的作品书长达208页。最终,崔思瞻所在团队的作品获得了江苏省二等奖好成绩。

崔思瞻还分享道:“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学校的大力支持,自校内选拔赛以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作品书,给我们提出修改意见;在省赛答辩的前半个月,学校组织了多轮的模拟答辩,精心打磨展示环节,指导选手进一步对作品查漏补缺,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比赛。”

一分耕耘,收获一分成果

在分享实践心得时,崔思瞻提及了许多积累经验与夯实基础的途径,如“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金点子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她的许多竞赛与科研项目都源于这些社会实践。

崔思瞻认为,大学生活固然丰富多彩,但学习应该是一个人的终身状态。在参与社会调研时,她运用理论知识不断剖析已有资料,了解调研对象的“前世今生”,理解真正的前因后果。三年的实践经历让她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敏锐的思维,而这一切,都源于她的不懈耕耘,既有“心有猛虎”的拼劲,也有“细嗅蔷薇”的缜密。

学有所思,合理规划安排

谈及大学学习与社会工作经验时,她说:“我们需要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大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调和目标,我们的奋斗、目标与动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上。与此同时,学生工作是责任与担当,是内外兼顾的修炼,在工作的时候要尽心工作,在学习的时候要安心学习,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前复习,这样就留有余地,即使中间有临时任务也不耽误考试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日子里,她将迎着梦想的朝阳,乘着未来的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