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连日来,河海大学的青年学生自觉自发以不同形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勿忘国耻,青春同祭
13日上午十时整,河海大学青马工程学员、国防生代表、学生代表聚集在校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沉痛悼念和缅怀逝去的同胞。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近千名师生佩戴白花,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同一时间,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校园内外汽笛齐鸣,行人也纷纷驻足面向纪念碑方向默哀。默哀毕,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师生代表在发言中说,国家公祭、民族呼声,河海同心、开创未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凝聚力量、奋发图强,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用知识的力量,用责任的担当,真正成为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最后全场人员绕纪念碑一周并献花。活动中,很多社区居民以及远道而来的校友和民众也纷纷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进行悼念。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对悼念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自11月底以来,河海大学的同学们自觉自发组织了国防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骨干主题教育活动等各类悼念祭奠活动,通过宣誓、签名、手折紫金草和千纸鹤、电影展、发放宣传手册、陈列展板以及签名墙等活动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表达不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决心。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们纷纷表示公祭日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死难者的悼念,也是对世人的警示,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时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此前,为迎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到来,河海大学还开展了系列悼念活动,参加了“紫金草行动”,与多家媒体共同开展了多次祭扫活动,以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除了现场悼念以外,河海大学团委还通过官方微信、微博组织同学们参加 国家公祭网、江苏共青团官方微信“勿忘国耻,青春同祭”网上悼念、“紫色的哀思”等网络公祭活动。
主题征文,居安思危
为激发全校学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强烈愿望,表达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学校还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国”主题征文活动,共征集到300余篇纪念文章,同学们纷纷通过笔触,寄托哀思,祈祷和平,奋发图强。
水文水资源学院于涵同学在文中说:“历史的悲剧不可更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阻止悲剧的重演,一旦重演,又必将不可避免带来哀痛悲愤,如此恶性循环,和平之日遥遥无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浩丰同学在文章中强调:“战士们用鲜血染红了中国大地!勿忘国耻,不是为了仇恨和报复,而是吸取惨痛的教训,不要让今天重蹈覆辙;圆梦中华,反省历史,总结经验,撑起今天重任,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通过参与征文活动,同学们将“铭记历史,守望和平”的理念深记在心,表示“当代大学生要不忘过去,珍惜生活,时刻铭记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争做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爱国教育,代代赓续
据《河海大学校史》记载,校园里的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建于1985年,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当时的河海大学还是华东水利学院。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3米多高,由水泥砌筑而成,底座是3级圆形的台阶,碑身则呈3个人字形,“托”着顶部的一个鼎。鼎的正面,阴刻着“居安思危”四个大字,背面则刻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数以千计的无辜同胞在本院境内,即清凉山附近之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为纪念死者,激励后人,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特立此碑。”碑身上有中、日、英三种文字,以警示世人,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已经成为河海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为了让河海学子不要忘记历史,每年学校12月13日都会组织学生到丛葬地纪念碑前祭扫,纪念逝者,警示当今,放飞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