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在西藏高原上绽放——专访机电工程学院援藏支教教师张敏

发布时间:2013-09-02

一年前,计信学院的倪建军博士作为我校常州校区选派的首位援藏支教教师赶赴林芝,圆满完成了任务。今年4月,机电工程学院张敏副教授成为校区第二位援藏支教教师,同时也是首位主动请缨援藏支教的女老师,她只身一人赶赴林芝,在农牧学院的讲台上播撒知识,为西藏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近日在她圆满完成任务返校后,我们对她进行了专访。

 

克服困难 走进西藏

 

刚到西藏时,张老师有较强烈的高原反应,感觉干燥、流鼻血、失眠头晕等等,到达农牧学院的第一周,她经常整夜都没法入睡,还正好赶上要带三十多名学生去海拔更高的水电站参观实习,因此失眠和头昏等症状更加严重。回到农牧学院,海拔稍微降低了一些,高原反应才慢慢好转。张老师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缓冲,让她能调整好身体状况,顺利地完成工作。

 

其实在去西藏之前,针对高原反应,她做足了功课。虽说西藏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原反应欺高不欺矮,欺男不欺女,欺强不欺弱”,但林芝毕竟海拔3000多米,张老师已人到中年,比不得年轻人。她在网上查了很多有关克服高原反应的资料,寻找对策。她还跟去年援藏支教的教师倪建军博士进行了交流。尽管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可去了西藏,才发现依旧是困难重重,生活上的不适应。例如,学校食堂供应的菜多是川菜类型,长期在江南生活的她不太习惯。于是就想自己在宿舍煮点面条,可是高原上的水到70就沸腾了,面条煮出来就像用冷水泡出来的方便面一样,很难吃。平时喝水,也是这不满70的“开水”,喝下去胃里很不舒服。张老师宿舍的厕所还经常堵塞,前后修了两三次,农牧学院的领导很愧疚地跟张老师说,这是房子的问题,老旧的房子了。张老师并不在意,她倒觉得找人修是给人家添麻烦。因当高原反应晚上失眠的时候,她也很想家,想孩子和丈夫,但忙碌的工作立马让她忘记了对家人的牵挂,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去了。

 

播撒智慧 收获快乐

 

在农牧学院,张老师主要负责教授《机械设计原理》和《液压传动》两门课程,课很多,教学任务很重。她发现,学生们的底子比较薄弱,而且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课程的要求,很多机械设备,当地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此,她动脑筋,想办法,针对当地学生的特点授课,从一些基础的理论、定义入手进行讲解,并恰当地举一反三,让学生融会贯通。比如,缺乏实验设备,就结合同学们常见的小汽车、自行车来讲解机械原理;在上《液压传动》课时,张老师还拿出了专门带过去的教案图纸,让他们通过看图来理解记忆那些晦涩难懂的定义。学生们非常喜欢上张老师的课。

 

张老师说,西藏的天很蓝,水很清,景色十分秀美;夜晚,站在校园的小桥上仰望星空,月亮又圆又亮,繁星布满夜空,仿佛伸手就能抓到。西藏的人特别热情,民风淳朴。农牧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待她都非常真诚。在路上,能看到很多藏民磕着长头一直到拉萨,他们的虔诚让人震撼。在藏民眼里,鱼是神灵,鹰是神灵,大自然是神灵,真善美在这片天地里熠熠闪光。

 

那些坚守 让人感动

 

在采访过程中,张老师多次对当地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敬佩。她说,很多老师都是夫妻两地分居的状况,独自一人在西藏默默坚守,一年中只有寒假才能回去探望家人。学校里师资比较缺乏,许多老师都同时承担着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每天不停地上课,课后还要批改作业,精心备课,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多年来,这些教师已经把林芝当成了自己的家,在农牧学院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为了那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浇灌着学生们的心田,坚守那一份师者的职责和尊严。张老师说,那些默默在西藏无私奉献的师者,是绽放在世界屋脊的红烛,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其实,张老师也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人。人到中年的她,在西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在我们采访她时,她一直和蔼地微笑着,细说那些西藏师者的感人事迹,对自己却谈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