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省级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访商学院院长张阳教授

发布时间:2013-09-02

河海大学是首批设立管理专业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技术经济及管理是河海大学商学院发展起步较早的一个学科。早在1983年,我校就成立了全国唯一一所进行水利技术经济研究的“水利经济研究所”,1996年技术经济及管理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我校就取得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技术经济及管理又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暨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那么,该学科有什么特色,今后又有哪些新的发展思路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我校商学院院长张阳教授。

 

记者:张院长,您好。首先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现在的概况?

张院长:河海大学的管理学起步还是很早的,早在1979年就开设了水利水电管理、水利经济专业,开始做水利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与教学,1983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6年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专职教师并入管理工程系,使我校管理学科的规模和办学能力都有所扩大和提高。1994年成立技术经济学院和国际工商学院,这个时候学科规模基本形成。2003年为进一步理顺学科关系,加强院系建设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国际工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重组成立商学院,为各方面工作构筑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1993年即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属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只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没有本科专业。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商学院成为我校学生规模最大的一个院,目前在校学生3800多人,其中博士生320名,硕士研究生670名,专业学位硕士生480名,本科生是2360名。学院学科体系也已经比较完整,目前在管理学、经济学两个门类中拥有工商管理1个博士后流动站,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点,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等17个硕士点,MBA、项目管理等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会计学、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学院建有战略研究所、投资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水利经济研究所等11个科研机构,并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仅近三年以来,我们累计完成各项国家基金、软科学项目、政府及企业咨询项目多达3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咨询报告100多篇,获各类学术成果奖30余项,其中部省级以上奖项20多个。学院目前130多名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50%以上,每年都有近一半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其中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教师每年在20人次以上,这对提高学院的科研能力很有帮助。

 

记者:一个优秀的学科必定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您能否谈谈技术经济及管理现有的师资状况,以及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

 

张院长:作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暨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队伍比较稳定,基本以五十岁以下有博士学位的博导为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目前主要有王慧敏、张阳、许长新、杨晨、郑垂勇、王卓甫等教授,科研经费平均每年在400万元以上。近几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财务分析与评价、水利东西部合作模式分析、水利建设项目评价体系与运行模式研究、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黄河流域水价研究、南水北调工程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世界银行贷款移民政策研究等近100项研究成果,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省科技进步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记者: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有什么优势?本学科又有哪些特色?

 

张院长: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商学院的主干学科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之间都是互相支撑的。我们学校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发展起步较早,就是现在,设有这个学科的院校全国也不多。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学校就开展了水利水电管理、水资源规划及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和教学。我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 1996年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我们在高新技术产业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技术创新机制及扩散理论、水利水电战略管理、水权水价及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应用、工程移民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学科的主要特色,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是思想性,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非常注重学科思想和理论基础,不急功近利,研究工作既结合我国国情又注意与国际接轨,强调创新性基础研究;第二是先进性,采用系统动力学、多目标规划、大系统分解协调、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博弈论等现代方法和手段,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点就是实用性,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多次被国家水利部、科技部以及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并得到过国务院、部省领导的多次批示肯定。技术经济及管理是以技术的生产、流通和应用为基本对象,为技术与经济管理结合的新兴学科,发展的空间是很广阔的。

 

记者: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有着什么样的特色呢,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院长:好的。我们学院现有一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也就是技术经济及管理,一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企业管理,两个校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每个学科都已经基本形成了3-5个左右的学科方向梯队,学术研究氛围和组织都比较好。对于人才培养,学院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培养不同的经济管理人才。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目标肯定是不同的。对于本科生,要求他们重基础,宽知识,就是培养能干活的人才。早在1996年,学院就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在公共必修课之外又开设了16门共有课,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当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发展到现在,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正确的。对于硕士研究生,我们着重培养“管事的”,不仅要求他有扎实的管理、经济理论,还要求他具有一定的管理技能。我们院设有一个针对研究生的期刊目录,其中包括国际期刊,这在学校其他学院是没有的,以这个期刊目录为导向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务实能力。而对博士生旨在培养“学者型”的人才,是管理型的人才,要求其不仅有优秀的管理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我们现在积极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现在已经推出一个“4+1”,两个“2+2”的培养模式,把想出去学习的人“送出去”,并且争取很好地“收回来”。

 

记者:关于学科以后的发展,您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张院长:谈到以后的发展,一方面,是要向更高层次迈进,争取多创建几个重点学科,多建设几个重点实验室。我们学院在积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建立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互相合作的学科梯队。确定每个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使学科之间更好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育部今年将调整学科目录,但是不管怎样调整,我们现有的东西是不变的。就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不管位置怎么变,还是我们几个,而且我们每个人还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控制本科规模、稳定普通硕博研究生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积极往国际学术主流上靠。我们既要关注国内同行的发展,又要把目光投向国外。我们不会跟在国内领先同行的后面,沿袭他们的发展轨迹,我们将眼光投向国外院校。事实上,在参加国际管理学学会、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我们的行动并不比国内同行晚。我们希望能尽快的进入国际主流,在学术方面树立自己的影响力。我们目前在国内的排名不是很靠前,处于中偏上水平。通过进一步努力,我们希望综合实力进入30名以内。近几年,我们院的学科发展很好,可以说成绩喜人,像2008年的管理学会国际联盟(IFSAM)第九届世界管理大会,就将由我们和复旦大学来共同承办。我国作为管理学会国际联盟的一员,这个会议,在中国管理学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我们能参与承办是很不容易的。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几年以后我们商学院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