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1963年生于江苏兴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首届签约作家。198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留校工作;现任职于河海大学出版社。主要作品有长篇小品《牛角梳》、《白驹》,小说集《红口白牙》、《我离你一箭之遥》等,共约200万字。曾获第一、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精短小说奖”。
“朱辉的《和辛夷在一起的星期三》对人性的发掘,平静中惊心,男性的虚无感受、欺骗与内疚,女性的屈辱与宽容,作为故事氛围的人事热烈与寂寞,无不追视人的灵魂,叙事恰当,人物心理,事件氛围,细节设置都集中于对人性的考验,细腻感人。”——这是江苏省作协对朱辉获得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的评奖感言。这篇小说也被列为中国最佳文学排行榜短篇小说类第八名。
从1987年到2005年,他已经创作了3篇长篇小说,10篇中篇小说,42篇短篇小说。为了真切地写出自己的内心思索与感受,小说《白驹》曾写了十年。
自从担任河海大学出版社副主编以来,朱辉的工作特别繁忙,却利用节假日,放弃晚上的休息,保持着对文学的坚守。
文学之路
朱辉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小时候,他特别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文学的天资天分逐渐得以展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朱辉又很自觉地挖掘了这种潜力,阅读成了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里收藏的书籍早早地被他看遍了,吃透了。到了南京,来到河海以后,图书馆又成了他的乐园。勤奋的他在孜孜不倦地不断汲取着文学的营养。
朱辉学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学这个专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而他的心里依然深深地热爱着文学。在图书馆里,他看得最多的就是文学作品。中国的,外国的,现代的,当代的,广泛涉猎,不一而足,鲁讯、沈从文、卡夫卡、马尔克斯……都成了他熟悉和钦佩的作家。丰富的阅读量渐渐培养和深化了朱辉的文学思维,也开拓了眼界,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好小说”。“这个很重要!”朱辉说到,“不懂得什么是‘好小说’就很难写出‘好小说’”。
这个时候,文学的理想在他心中已经被确定并且不可动摇了。他开始了,写作。
早些时候,朱辉写过诗歌,也写过散文。1984年的时候,其中一篇散文还获得了江苏省大学生作文竞赛优秀奖。这是一个很正规很大规模的比赛,省里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大会,学校特意对他进行了表彰,朱辉的获奖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创作的过程中朱辉发现,他最钟爱最擅长的还是写小说。迄今为止已经写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有长篇,有中篇,有短篇,发表在了《人民文学》、《钟山》、《花城》和《作家》等等各种期刊上,并且获得了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
倘若谈起小说,朱辉不仅是作品丰厚,而且言辞也总是颇为独特,见解更是犀利和深刻。
小说之情
“小说,是要用心来写的,反映的也要是人的内心。”在朱辉看来,创作的源泉来源于作家内心的生活,内心的想象。一部好的小说应该具有审美、愉悦和教化的功能。它可以深入人的内心,探索人的内心,反映人的内心,进而起到安慰人或者“麻醉人”的作用。探索人类的命运,这是小说的职责。他写过的很多小说,例如《暗红与枯白》、《老汤》、《大河》和《红花地》等等尽管没有刻意重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跟人物的命运,然而字里行间却总是蕴涵和流露着对人事沧桑的深情。
《我的表情》是朱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有二十多万字。它是一部反映当代都市情感生活的小说。虽然故事本身很简单,然而里面却表现出了很浓烈的情绪,很惨痛的东西,展现了爱与伤害,抚慰和创痛以及人的终结。《暗红与枯白中》则表达了男人的漂泊感,一种命运的漂泊感,找不到家的那种感觉。语言很平易,但小说中的人物却让人揪心、悲愤。
朱辉的作品就是这样,无不思索着人的心情。他觉得文学应该关心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也许文学不能帮他们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但至少应该让他们觉得有一点慰藉,或者对他们枯燥的生活能有一种激发。
怀着这种写作态度,对人的“心”的表达和对某种姿态的放弃使朱辉拥有了各个阶层的读者,知识分子、大学生、工人乃至邮递员等等。
作家之心
“作家要具有专业精神。”针对当前的文坛现状,朱辉有感而发,“中国现在的文坛情况很糟糕,能不为世俗的利益所动,坚持文学操守的作家不会多于50个人。很多曾经很优秀的作家已经变了心态。他们认为,文学是虚伪的,只有用它来赚钱才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把文学寻租了,找到了买家就放弃了作家的品格。”
一个好的作家要为自己代言,而不是为某一阶层代言。写好了一个人也就写好了一切人,但问题是写好一个是那么困难。因为对语言对人心都要有足够的充分的思考。朱辉老师如是说,亦是如是做。
他不愿意追逐和迎合现在的一些热点和口味。他说,自己不懂的东西肯定不会去写。除此之外,写作还要坚持艺术的真实。艺术的魁力正在于虚构,即使是编造的,却活灵活现。有些小说一开始就告诉你是虚假的,例如金庸的小说,但是描写的细节却是非常得逼真,从而引起人的认同和共鸣。而有些小说,尽管确有其事,写得却粗糙无比,反而让人把真的当成假的。
朱辉成长和生活在一个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学校里。他并没有觉得这对他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相反,他很感激自己的母校。其实很多作家都是理工类或者学其他专业出身的,而不是中文,关键要具有文学的理想,要多读书。
学校既然有志于培养多方面的人才,那理所当然地就应该适当地在这些方面多多鼓励学生。何况,文学的某些东西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的应用文都写不好的学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学校的环境是一个方面,学生自身也是一个方面。朱辉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上网太多了,游戏打得也太多了,而用来读书,特别是文学方面书籍的时间太少了。
“文化功力是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体现,而文学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学都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小说的发展前景,朱辉 老师满怀信心,“小说是离大众最近的一种文学体载,我坚信小说是不会消失的,而且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就是他对自己的信心,对小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