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在4月29日召开的江苏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上,我校彭世彰教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彭世彰教授是我校博士生导师、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节水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并分别于1985年和2002年获河海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研究》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彭世彰教授长期从事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30多项,取得了“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并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产节支总额超过100亿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和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水利系统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等荣誉和称号。
在江苏省4月29日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一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的英俊学者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节水研究所所长彭世彰教授。
彭世彰教授长期从事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这项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稻种植中的两个大问题:一是节约了灌溉用水量,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二是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彭世彰教授还身体力行、不辞劳苦地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10多年来这种技术在全国已经推广了1000万亩,按照每亩每年平均增收节支100元计算,一年就是10亿元,10年就是100个亿。而且在水资源不足、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以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的我国,这项成果的意义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计算和衡量了。
今年刚到50岁的彭世彰,出生在上海,但在他两岁的时候,全家被下放到农村,从此,彭世彰就和农村、农业、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彭世彰考取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考上大学对于10年寒窗的学子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了,彭世彰也不例外,而让他稍感遗憾的就是学的专业——农田水利工程。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本来想通过考大学跳出来,但是学的还是要与农村打交道的专业。
彭世彰硬着头皮学了下来,还逐渐学出了兴趣,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彭世彰选择了留校任教,这样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博,使自己的研究不断线。
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在常人听来近乎荒谬的说法,让彭世彰围绕节水灌溉,开始了20多年的不懈追求。
当时山东微山湖地区种了大面积的水稻,后来随着水资源越来越少稻田的面积也越来越小,济宁市水利局的总工程师要求学校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水越来越少,但是能不能将种稻子的面积不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减少呢?有没有办法让稻子吃不饱,但是还能够生长呢?比方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全国的人都吃不饱,不都也挺过来了吗?大家不是还照样干活吗?
于是彭世彰就查资料,了解水稻对水的生理生态需求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发现水稻最早是从沼泽地的野稻进化而来,而沼泽地是时涝时旱的。但是人们往往却只注重了水稻耐淹的一面,却忽视了水稻耐旱的一面。彭世彰从著名水稻专家、全国劳模陈永康关于水稻“三黄三黑”的理论得到启发,“三黄三黑”是用肥料来控制水稻生长,我们能不能用水分来控制水稻生长?即该长的时候让它长,不该长的时候要控制它长。为了深入研究灌溉对水稻生长的规律,彭世彰还自学了植物学、作物生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个为期三年的实验方案。他做了四种对比试验,即淹水的、浅水的、间歇灌水的以及从头到尾无水层的。不泡水稻,看看水稻是否因此减产,这样做即使失败了也是财富,可以告诉后人不要这么做。试验下来,水稻一开始长得很黄,但是后面长得很好,产量也高了,而且一下子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水。
彭世彰在试验和推广的过程中,还尽量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消除不同土壤质地差异的影响,以及与旱育秧怎么结合、与抛秧怎么结合、与机器插秧怎么结合等等,尽管想得周到、做得周全,但在关乎国计民生及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要人们改变千百年来的传统是很困难的。于是彭世彰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宣传科学道理和试验成果,先要说服有关领导,还要手把手地教农民怎么做,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就住在农民家或草棚里,这样一直做了十多年。目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地区已从最初的江苏、山东扩展到从南面的海南到北边的黑龙江、从西边的宁夏到东边的上海,共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为照这样的方法种水稻,没有多少工程和资金投入,只要改变水稻的灌溉习惯就可以了;种出来的稻子,送到稻米监测中心去检验,化学指标和外观物理指标全部改善。
彭世彰在多年研究中共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30多项,结合研究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研究》入选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获3项国家级、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本人也先后获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水利系统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等荣誉和称号。
“功成名就”的彭世彰仍改不掉经常到农村或试验基地的习惯,他坦言每当看到老百姓收稻子时候那高兴劲儿,就感觉自己做这些工作,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这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解决一些问题,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他还要求他的学生们也要跟他一样能耐得住农村的寂寞,据说报考彭世彰的研究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能在实验区的现场待上100天(100天是水稻的生长期)。
正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时,彭世彰却又发现了随之而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了更好、更合理地宣传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他现在又瞄准了下一个项目,名称叫做“水稻精准灌溉及其对稻田湿地生态效应影响机理研究”。他说,这项研究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一年两年根本看不出什么名堂,三年五年才能摸出点规律,找到规律再去研究、去实践,所以需要十年,但“从上一个研究项目开始,我没有一天不在想节水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