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新遴选院士名单,我国水利传统名校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王超凭借在水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贡献成功当选,成为江苏省3位新当选工程院院士之一。这是这所水利名校润养出的又一朵水利奇葩,至此,“出身”河海的“涉水”院士已达15名之多,堪称水利人的黄埔军校。
王超院士长期从事水资源保护与水质改善工程科技研究及技术推广。研究和解决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发并集成了水利与生态功能复合的水质改善技术系统,构建了全国水资源科学保护和综合管理体系,还构建了河网和湖泊调水引流工程的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利综合建设模式。这都是事关社会民生的重要水问题,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他是位名副其实的“护水”院士!
凭借过硬的科研成果,他所获的各级别奖励几十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江苏省、环保部、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专利10项。
跃变:从乡村技术员到工程院院士
王超出生于黄海之滨,从小就对水利有份特殊的感情,他有着让水变清变绿的“绿色”情怀。30多年前,王超18岁高中毕业后成为了家乡滨海的一名普通乡镇水利技术员,几年的基层水利工作经历,夯实了水利视野,坚定了他对水利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来到华东水利学院后,宽敞的水利殿堂让他如鱼得水,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激情。在大学四年里,他的成绩年年第一,年年都是优秀三好学生。不仅是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优秀毕业生。1984年,王超毕业于河海大学农田水利系并留校担任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一干就是8年。王超说,这8年是他积淀和思索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与学生的亲密接触,让他获得了许多学术上的鲜活灵感。王超博而多专,他跨越了很多专业,本科学的是农田水利,硕士、博士阶段学习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后研究的是水文地质。在南京大学读完博士后时,由于科研能力突出,南大想让他留校工作,并给予了相当诱人的条件,但是王超意识到自己的根在河海,所以还是选择回到河海,成了河海的7位“特聘教授”之一。之后,王超还到荷兰和美国进行了交流。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到现在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自2002年担任院长起的9年里,学院迅速发展成为河海大学的强势学科之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由成立之初的全国第36名到现今的第7名,跻身国内该领域的前列。
认识王超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没有一般人常有的兴趣爱好,不出去旅游,不逛街,不看电影,只要浪费时间的事情他就都不喜欢;他衣着朴素,不用名牌不好时尚;他总是很忙,没有假期,没有节日,他几乎天天都埋头于科研中,甚至春节都只给自己3天时间。他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以上,平常从来不会离开办公室,饿了就吃自带的饭,累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会,甚至出差时坐飞机他都在想着科研。他的学生清楚地记得有次坐飞机临时想到研究问题,没有纸张,他就找出座位上的纸质清洁袋,在清洁袋上演算起来。在别人眼里,他是位“生活质量不高”的人。但王超自己却觉得很幸福,因为他可以整日驰骋科研沙场,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乐趣中,科研就是他最大的兴趣和爱好!他是一位让人艳羡的幸福者!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自己的那方润土里,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56篇,EI收录93篇,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0余项,并获得系列创新性成果。他所建立的研究团队,形成了团队运行的良好机制,在团队工作中他敢于给年轻同志压任务、放担子,并在研究中帮助年轻同志理清思路、拓宽方向、指点迷津,将河海精神中的“海凝聚智慧”渗入到团队中的每一项工作中,他所带领的学科梯队被评为省优秀学科梯队,带领的研究团队获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探索:从“好吃的鱼”到国家“红线”
科研工作者的过人之处在于总能从平常生活中得到启发,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都知道,江河里的鱼总是比池塘里的鱼好吃。王超却并没有停留在吃的层面,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后王超发现,流动水里的鱼比静止水里的鱼好吃的内在机理,并得到动水比静水的净化能力要高15%—25%左右的规律,他与有关专家共同创建了全国水功能区划体系,划分了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确定了水功能区的容许纳污总量,制定了水功能区的监控方案,提出了促进水体流动和加快水体交换的湖泊水动力控藻模式,建立了不同水文情势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型,这一“跨越性的国际先导性控污模式”在太湖、巢湖等调水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时,中央严格划分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其中的第三条就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王超的按功能分区规划水资源理念,是国家“红线”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了流域水资源质量改善和管理的重要突破,被应用在我国90%以上的主要河湖里。
王超的许多科研成果,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应用性,也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外都对身患“重症”、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束手无策,缺乏实用有效的解决技术。王超从环保、美观与实用等多角度出发,研究开发出了利用仿生植物、河流复式平台等对污染物进行净化的技术。只要河水进入这个“绿色通道”,污染物就可以得到有效阻拦,对主要污染物氮磷的去除率最高能达到75%,成效比传统净污技术提高36倍以上。
王超其实是个发明“达人”,是位高产的“当代发明家”,近年来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第一申请人48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江苏省百件优质发明专利1项。他的由16项技术发明组成的河流水质改善工程技术系统,18项技术发明组成的河湖生态护岸工程技术系统,以及12项技术发明组成的生态修复与实验模拟技术系统,为我国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2011年,他成为国家第六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的10位获得者之一。他的发明成果很多都成为了行业标准,他提出的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水域面积率等值图,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被全国53个城市采用,纷纷列入规划和标准中。
经过20多年的研究,王超在动静水的生态效益、流域系统整体模拟和水利工程对生态影响这三个方面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形成了符合我国水资源特点和具有明显特色的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理论系统,是国内外的重大突破。王超凭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国内水利学科领域首位获得这样高级别奖项的。2008年,王超获得了著名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在水利领域,目前共有包括潘家铮、张光斗、严恺等泰斗在内的7人获得该奖,其中只有王超是仅有的一位非院士当选人。
成功:以最“土”的方式如愿
王超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过不少挫折甚至失败,但他自言其取胜之道就是“认真、认真、再认真,刻苦、刻苦、再刻苦”。这不是咆哮体,而是他对自己经历的精到概括。王超在华东水利学院学的是农田水利,一个听起来很“土”的专业,却潜藏着大智慧。他说他是河海“土生土长的土博士,土生土长的土教授,土生土长的科技人员”。一个土字,隐含着他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努力。
他土在:精益求精,求真务实。每一个实验都以3套方案平行做3次,以求准确无误。每次实验时,他都要求学生从第一次的实验数据一直保存到最后处理好的数据。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人为错误,他会严厉呵斥到毫不留情的地步。在让学生记牢错误教训的同时,他又会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去纠正错误。对待学生的论文,他会仔细斟酌每一句话,遣词用句是否切意妥帖,甚至标点符号的对错他都会一一审阅。
他土在:事必躬亲,自己动手。王超有明臣海瑞“治水必躬亲”的风格,所有的科研项目都频繁往返于现场,亲自动手采集数据资料。在野外采样、调研时,为了摸清河网之间的水源关系,他都是亲自带队徒步沿着河道一条条地走,且每次都是他走在队伍的最前沿,每条河道都要走3次以上。在做城市水利综合建设工程项目时,他带领团队辗转了江苏、浙江、山东等50多个城市,在十几个城市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后来,他对当地城市水系的了解程度,比当地做了十几年的水务工作者还要清楚。
他还土在:痴迷科研,不畏艰险。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王超立即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趟河沟,走渠道,察湖面,在太湖流域开始了撒网式全面调研。2008年夏天以来,王超带着团队在太湖上监测了6次,每次监测都长达一个星期。有一次王超带着团队在太湖湖面上工作时,狂风四起,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可是王超没有退却,而是向着风暴最大的湖心前进。浪花猛烈地击打着小船,小船随时都有可能倾覆,团队成员全身早已被水浸湿,境况之惊险可想而知。还有一次当王超带队取样时,因为水位不高,湖底淤泥厚重,船被渔网缠住而搁浅,过了很久才被路过的渔夫看见,解救了这位“痴迷”的科研工作者。
王超当选院士后,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他十分低调,不喜张扬,但却为全校师生举行了他的首场报告会,在报告会上,他先后5次走出讲台,以5次深鞠躬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以一颗感恩之心前行,必将走得更远更稳健!王超此次当选院士,是河海这湾深塘里再次激荡出的一朵美丽浪花,相信在学校全面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引领下,在全体河海人的奋发努力下,河海之水将浪花一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