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载的专注与坚持

发布时间:2013-09-06

 学数学能做什么?这其实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也许你是一位行家,也许你只是一位旁观者,但在不同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答案。有这样一个人,在无数种可能的排列组合当中,有意而又无意地把数学和教师联系在了一起,用自己三十多载如一日的实际行动,展现给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他就是河海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精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负责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夏乐天。

  出身教育世家 心怀教师梦想夏乐天,从小就与“数学”和“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外公是小学教师……出生于教育世家的他,从小受到了父母严格的教育,成绩优异,特别是数学科目,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名列前茅。

  但是出生于1956年的夏乐天,在其成长的岁月里,注定要与那段不太平凡的年代产生交集。一个人无法改变一个时代,但一个人却足以影响另一个人,中学时代的夏乐天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好人,一位好老师。那时候,正常教学受到极大的冲击,但夏乐天的数学老师却凭着对教学的热情,自己组织了一个数学兴趣班,义务的、免费的,只要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来听。

  仅仅抱着“数学有意思”的单纯想法,夏乐天紧紧地抓住了这个足以影响他一生的机会。听着老师全身心投入的讲课,用着老师自己编写的补充教材,学着老师讲解的教材上没有的有益知识,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中学时代的他,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功底。日积月累,他具有了在同时代人中脱颖而出的潜力,只是被那个年代一直掩盖着,直到1977年,机会来了。

  1977年,高考恢复。高中毕业后,夏乐天暂时搁置了自己的数学理想,学了很多手艺,也做了无数苦活、累活,直到1977年,上进心促使他参加了招生制度改革之后的首届高考,而且一举中榜。于是,夏乐天开始了他在华东水利学院的求学之路,但此时,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因为“文革”期间,华东水利学院数学专业停招,夏乐天暂时被录取在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这似乎意味着他已与数学专业失之交臂,但戏剧性的是,三个月后,数学师资班出现了。由于当时的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极度缺乏高校教师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下,专为培养高校教师人才的“师资班”应运而生。此时,“数学”与“教师”这两个关键词第一次在夏乐天的人生中碰撞出了火花,怀着从小对数学单纯的热爱,更怀着因出身教育世家而对教师懵懂的崇拜,夏乐天毫不犹豫地报了“数学师资班”,经过选拔,最终他如愿以偿。就这样,“数学”和“教师”这两个关键词最终在夏乐天的选择下,实质性地排列组合到了一起。

  夏乐天,出身于教师家庭,爱好数学,中学期间遇到一位负责任的数学老师,上大学本与数学专业失之交臂,但刚步入象牙塔三个月,数学师资班出现……就是这一段看似与 “数学”、“教师”这两个关键词剪不断理还乱的经历,为夏乐天走出自己注定不会平庸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踏实教书育人 与团队共发展从师资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夏乐天被组织安排留校任教。年轻的他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快速地成长着,从助教开始成长为讲师,再成长为副教授,最后成长为数学系的教授。在夏乐天的心里,作为一名教师,答疑解惑是其本职工作,他深刻地理解着这句话,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理解,于是,当他每天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后,都会留在办公室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属于他自己,更属于他的学生;于是,他从来都是把自己的手机号、邮箱等联系方式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方便地联系到他;于是,他会牺牲掉自己的业余时间 甚至是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十多载,曾经年轻的夏乐天早已成为大家心中的老教师,但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算下来,共教授过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留学生在内共十多门课程。遇到新的课程、新的变化,他始终勇于面对,敢于接受挑战,面对一度出现的新教师匮乏的局面,他就以一当十,毫无怨言,虽然如今身体健康亮出了红灯,但是他依旧惦念着教学工作,为了减轻数学系教学任务的压力,毅然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这一切,也许算不上伟大,但就是这份责任与坚持,就足以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夏乐天在肩负着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的同时,更要撑起作为课程负责人所需承受的重担。

  夏乐天于1986年、1996年先后就读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夏乐天,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教学上也日渐成熟,当年,老教师正式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接力棒交到了夏乐天的手上。在继承了老教师严谨的教学风格和成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夏乐天开始亲自狠抓这门课程,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老一代教育者的期望,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夏乐天的带领和整个教师团队的努力下,短短两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就被建设成为了98年的河海大学优秀课程,拿到了河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通过不断地加强与校外的学术交流,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教学不断地完善,又于2004年拿到了江苏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自此,这门课程的影响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独有的一套由课本、课程网站和课件组成的立体化教材,又于2008年获得了江苏省精品课程称号,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踏实、严谨、上进是夏乐天带领下的教师团队能够不断获得肯定的法宝,这一点在编书这件事上就体现得很明显。也许是中学时代教材匮乏的记忆太深刻,夏乐天始终重视教材的建设。自2000年以来,夏乐天主编的各类书籍共有四本,虽然最早出版的书籍至今已有十多年了,但是依旧通过不断的再版而保持着活力,多年的坚持让他始终深耕自己精通的专业领域,无论是再版,还是编写新书都慎重地考虑,这些都是夏乐天以及他带领下的团队踏踏实实工作最真实的写照。夏乐天的踏实不仅在学科的建设上有所体现,更在那不太宽广的讲台上展露无遗。但这份踏实,却从来没有阻挡过夏乐天对学科教育改革不断探索的脚步。

  教育永无止境 不断改革前行在夏乐天的眼里,获得再多的荣誉,也只是对过去的肯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理念,他选择不断地改革前行。对于学科建设,夏乐天格外重视对外交流的重要性。这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有了真才实学也要多多走出去与人交流。为此,他同时兼任了江苏省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不仅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更成为了这个交流平台的创造者之一,为推动学科的发展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坚持,令夏乐天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在对教育改革的不懈追求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夏乐天从青年教师到老教师的发展过程,也是校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夏乐天经历了很多的挑战,特别是新时代出现的学时不断减少和知识量不断扩充这看似矛盾的新变化,给他以及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不断出现的变化,夏乐天以及他的教学团队在改革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发挥着“兴趣”与“引导”的积极作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老一代教育家提出的“启发与研究式”教育理念。对于“兴趣”的重要性,夏乐天的心里再清楚不过了,也许是因为中学时代的亲身经历,也许是因为老一代教育家的影响,也许是自己不断改革前行中总结出的经验,总之,夏乐天在恪守严格的常规化管理的同时,始终探索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也许更偏向于概念化和抽象化,但夏乐天在授课中不断引入与实际生活中有趣的例子,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所要教授的内容,引出新的方法,这样一来,在提高了同学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夏乐天深刻地认识到了“引导”的重要性。在授课的时候,夏乐天不会把所有的内容讲到位,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去填满预留的空白。这份游刃有余,虽然看似简单,却恰恰得益于夏乐天三十多年坚守教学第一线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哪些地方要给学生讲解透彻,哪些地方又可以通过自己的稍加引导使得学生可以自己跨越障碍,都需要对“度”的炉火纯青般的掌握,与此同时,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是一门艺术,对此,夏乐天有着自己的解决办法。通常,一门课程的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夏乐天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为了调动起因为学习热情低而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积极性,他尝试着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后的改变,即鼓励同学在学完课程以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一篇小论文,作为一种较为直接的激励方式,夏乐天将其与平时成绩挂钩,若学生确实在小论文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可以适当提高其平时成绩。夏乐天本以为,这种做法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起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的积极性,但实际操作下来,很多分数很高的同学也主动写了,事实上,这部分同学也许并不在意平时成绩能否提高,仅仅是觉得自己对课程的某些内容有一些体会和进一步的理解,渴望把它写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而已,这件事恰恰是夏乐天所教授的课程效果出色的最有力证明。但在夏乐天自己心里,却有着这样的总结:“教育无止境,每上完一门课,甚至是上完一节课,都会有新的体会。这件事也证明了绝大多数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只是需要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而已……”

  后记:事先约定的时间早已超过,尽管夏老师还在认真、热情地接受着采访,尽管夏老师依旧满脸笑容地有问必答,但还处在恢复期的身体已显露出些许疲倦,最终实在不忍心再打搅夏老师了……祝愿夏老师身体健康,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